东方财富证券周旭辉:锂价暴跌、光伏出清、智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9 21:33

  丨健谈Alpha:在存量经济时代、挖掘超额收益。本期系列视频栏目主题为“静待花开、点燃2024希望”。围绕投研圈感兴趣话题包括新能源、电子、医药、军工、计算机、白酒、家电、宏观策略等领域展开交流研讨,以 “ 找α的思路、做行业的β” 为核心原则,在价格 (Price)、订单量 (Quantitiy)、前瞻政策/信息(Forward-Looking) 三个方面呈现有价值的思考和判断,在不确定时代、探寻确定性机遇!与1200多万财经头条的财友们迈向共同富裕!

  丨周旭辉: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所长,毕业于复旦大学,12年新能源产业研究经验,先后任职于长江证券、申银万国证券、海通证券。2014-2015年分析师评比新能源领域新财富、水晶球第一。2021年5月,加盟东方财富证券,后续担任研究所所长。

  财经头条特邀周旭辉所长做客栏目分享2023年新能源领域的最新思考。【健谈Alpha】整理要点及补充信息如下:

  2)未来两三年内,存活下来还能盈利的车企,年销量需要达到50万辆的门槛;

  丨周旭辉:第一个原因是破圈。传统券商接触的群体比较固定,一般都是与所覆盖行业的相关上市公司、机构打交道。而互联网券商,接触的人群会更广泛一些,有利于让更多人获取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二个原因是“0到1”组建团队。当时东财研究所算一个初创型的,可以结合公司战略和我的设想来决定发展方向:希望打造成投研氛围重、鼓励研究员发掘股票价值,而不只是做服务。

  目前来看,这个选择一定程度达到了当初的设想。打造一个中型研究所,四五十人团队基本到位,研究范围聚焦在新兴领域。

  丨周旭辉:金融行业是一个人才密集型、精英团队。虽然东方财富市场知名度很高,但是研究所还没有较强品牌力。因此不能只是“唯薪酬论”,在很多限定条件下,如何找到理想人才是我这两年碰到最难的一个问题。

  丨周旭辉:目前券商研究所管理型所长占比会高些,而我将自己定位为业务型所长。我喜欢在一线研究做带领,而不只是在背后发号施令。“有效研究、指导投资”,是我们研究所的目标。

  丨周旭辉:确实挺有道理。管理是一个团队利益和公司绩效的最大化,需要更加和谐的文化、不能太过于特立独行。但是研究却不同,尤其是证券业的研究某种程度是对未来的预测。未来有很多可能性,但最终只有一个被证实。差异化的正确才是有价值,也就是说,标新立异提出不一样的思考,并且经过时间的证明是对的,这样的观点才是有价值的。

  丨周旭辉:由于东财研究所还在成长期,KPI尽可能做到定量评价。研究成果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被证实或证伪。

  我给研究所定的目标为有效研究、指导投资。通俗点讲就是大概率的正确,胜率在50%-70%乃至更高,希望比较成熟的分析师做到这个程度。“手撕报告”一两次可以,但次次都错就要考虑能否胜任这个工作,运气到底有没有那么差。

  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是在盲人摸象,只有在少数专业的领域才可能会成为智人。在熟悉的研究领域做到极致,才有机会提高预测的精准度。

  丨财经头条:如今许多企业纷纷跨界造车,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案例,您认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丨周旭辉:对于原本不造车的企业,跨界造车是一种多元化的战略,本身并没有特别之处。从战略的角度,企业不能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传统汽车制造属于一种重资产行业,而新能源车以及未来的智能汽车,核心部件是芯片和软件,都存在一定的行业门槛。因此,目前跨界造车比较成功的企业,大多数与它自身的业务有一定的相关性,例如华为和小米。

  丨周旭辉:首先,华为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芯片和软件是它最具竞争力的部分,恰恰也是汽车智能化中最关键的部分。其次,汽车的外形设计和制造工艺,与智能手机有相似之处。再次是品牌,华为现在是国内最高端的品牌之一。以上三个要素华为都利用得比较好,因此在造车方面有很坚实的基础。

  丨财经头条:目前华为的造车模式,基本上是出售整个解决方案加设计,也有很多人理解为代工的模式,对此您怎么看?

  丨周旭辉:我认为现有的模式,在既定条件下是华为的最优选择。现在整车的制造产能明显过剩,中国目前每年的汽车需求量为2000万-3000万辆,但产能大概是5000万辆。本来就有冗余,华为没必要自己再建设一个全新的整车制造工厂。

  目前华为在芯片和软件方面实现了一定的突破,但车规级芯片不仅有GPU,还有MCU、IGBT等等,这些芯片华为是否能实现自主可控?我认为要打一个问号。

  丨周旭辉:小米造车的模式与华为类似,都是从自身的手机业务延伸出来的,比大部分完全没有技术基础的公司更有优势。一直以来,小米的产品定位都是主打性价比,未来它的主要车型可能也是20多万元的级别,与它手机的价格定位也很相似。因此,我认为小米造车也是值得期待的。

  丨财经头条:燃油车时代的弄潮儿(例如德国大众、美国福特、日本丰田等),有机会再次站在新能源车的浪潮之巅吗?

  丨周旭辉:它们能活下来就不错了,不要抱有过度乐观预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虽然都是车,但确实相当于两个赛道。除了样子有点像以外,诸如动力系统、销售模式、智能化等方面都大相径庭。传统燃油车几乎没有在软件、芯片的基因,而这些恰恰是未来逐鹿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关键。

  其实要理解也很简单,都是体育运动,但原来打篮球,现在改打网球,没那么好适应的。

  第一,国内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今年按单月算已经接近40%,明年可能达到50%-60%的临界点,行业增长空间越来越小。

  第二,价格战已进入淘汰赛阶段。今年特别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已经退出,明年是稍有竞争力但并不突出的企业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它们打价格战的动力会更强。

  第三,明年原材料价格会进一步下行,从成本端推动整个产业链的价格向下,终端的产成品、电池、汽车的价格都会比今年更低。

  丨财经头条:“惨烈”可能是2024年新能源车市场的一个关键词,车企怎样才能“活下去”?

  丨周旭辉:比较直观的是看汽车的性价比,其背后是车企的战略方向、产品定位以及组织能力。企业家的才能,决定了他是否能够领导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迅速做出调整并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比如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三家车企,基本上可以从各自创始人的履历看出它们发展路径的差异。

  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小鹏很“未来”、蔚来很“理想”,理想其实并不“理想”,它很现实。

  小鹏的创始人何小鹏,原来是码农出身,有点极客精神,所以小鹏主打的特点是技术,自动驾驶方面的投入是最多的。

  蔚来的创始人李斌,更多的是互联网思维,搞了很多商业模式。比如代工、换电等模式,还有多品牌的各种策略。我认为这种思路去做消费品可能是对路的,但是对于汽车这种重资产的耐用品,可能有点问题。

  理想的创始人李想,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企业家,主打成本控制。此外,理想汽车的客户体验、产品定位都比较好,尤其之前推出了L7、L8、L9多个爆款单品。车型的外形设计包括车内空间的内饰都很类似,像套娃一样做到极致简约,就比较容易出利润。

  丨周旭辉:我觉得大概率是不怎么亏现金的阶段,因为车企融资环境不一定比得上前几年。其实没有一个特别公允的方法计算销量达到什么程度,车企才不亏现金。

  可以看一下造车新势力三家车企目前的销量与盈利水平的关系。理想现在基本上是盈利的,目前当月销量水平已经接近4万辆,年化可能是50万辆的级别。而像小鹏、蔚来,月销量只有1万多辆,年化的销量大概20万辆,不但不能盈利,现金流也有些危险。

  丨财经头条:竞争加剧意味着有车企会离场,那么2024年买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

  丨周旭辉:燃油车肯定不是首选,毕竟新能源汽车优惠力度更大。找一家不容易破产的车企,或者哪怕破产,只要折扣足够优惠,开个5-10年就行了。

  丨周旭辉:从对标燃油车开始,20多万元中高端的轿车,这个价格区间受众较广,之后也好做下沉市场。此外,很多车企也在锚定特斯拉的价格带。本轮新能源汽车下乡与此前燃油车下乡相比,须更关注性价比,在10万元左右的价格区间。

  关于高端市场,现在还很难说。哪怕是过去比较成功的,例如奥迪、宝马、奔驰,未来想和过去一样辉煌也有相当的难度。

  丨财经头条:一方面国内车企出海不断创佳绩,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为了保护本地车企出台了一些政策。您怎么看待我国车企出海前景?

  丨周旭辉:想一下子席卷欧美没那么容易。可以学习当年日本的路线,从东南亚、中东等相对开放的地区入手,中低端车型再考虑下南美、非洲等地,主打汽车的功能实用性。

  还是一步一个台阶,当下中国电动车的发展肯定比燃油车进步很多。复制行业经验的话,中国的家电在海外市场就很有竞争力,一些做法值得借鉴。中国的光伏在当年遭受过更强的贸易保护措施,不过只要价格低、成本低依旧具备很强竞争力。

  丨财经头条:从终局来看,中国或者全球会有多少家车企能在新能源时代存活下来?

  丨周旭辉:电动化会拉平各种车企硬件上的差距,但是其核心部件芯片和软件有比较高的门槛,并不是所有车企都能做,所以导致新能源车行业更类似于智能手机。但由于重资产和本土保护等方面的原因,新能源车的品牌数量会比智能手机略多一些,但肯定会比燃油车更少。

  丨周旭辉:智能汽车更像手机,而不是燃油车。它的核心部件和功能是芯片和软件,而不是内燃机。只是在外观上还有四个轮子和一层钢壳或铝壳做的车身而已。

  丨财经头条:在“车载时代”,当下智能手机里的App会有更好的发展,还是会衍生出更多现象级的车载软件?

  丨周旭辉:除非是汽车场景特有的一些软件,大部分软件我认为与当下的差距并不大。比如购物软件、社交软件等可能会继续沿用,并不会在智能汽车时代更多涌现。

  丨周旭辉:首先是安全软件,车规级软件的安全性要求肯定比智能手机要更高;第二是自动驾驶,而且很多车企会自己去开发;第三是与出行相关的,如旅游、地图、打车软件,未来是否会出现更多新公司替代目前的携程、高德、滴滴等,我认为是值得期待的。

  我认为,目前L3级别的自动驾驶已经接近,各种车在一线城市已经能够识别红绿灯。按照目前的进展,实现自动驾驶5-10年内是有希望的。但是否能实现完全L5级别的无人驾驶,我也不确定。大概率能将更多驾车的时间解放出来,有80%-90%的时间不用特别把注意力放在驾驶行为本身,只剩10%-20%的时间,遇到紧急情况,才需要我们人为去干预。

  丨财经头条:对于新能源车上游的产业链,如锂电池、碳酸锂,您认为有哪些机会可以挖掘?

  丨周旭辉:比如我在年初提到的4680大圆柱电池,其实比我当初的预期要低。我原来认为4680电池今年的产量会超过10GW,目前到年底看起来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不管怎么说,新技术永远在曲折中不断进步,比如当年的单晶硅片,2012-2015年都是不达预期的,但到2016-2017年开始突破。4680电池是否也会遵循类似的节奏?我认为可以拭目以待。

  总的来说,这条技术路径有很大的优势,不论是电池的能量密度、快充性能,还是安全性都有所提高。目前良率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也许要等新的工艺路线出现。

  另外,电池材料有一些创新,比如我今年比较看好复合铜箔,确实到年底的时候迎来突破。产业化确实如期落地,而且对于车的安全性、能量密度、成本都有很大的改善。

  丨周旭辉:从更长远的角度,我比较看好固态电池,尽管这个时间可能很长,也许需要5-10年,但毕竟它对安全性提高是颠覆性的,并且它的能量密度几乎提高了一倍。所以未来不只是汽车,还有飞行器,都需要这类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

  丨周旭辉:这是肯定的。因为电池本身就是个零部件,属于制造业的范畴。到最后可能与面板、光伏类似,我认为它的重要性远不如芯片。

  一般而言,一个新兴行业刚出现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高估它的行业壁垒和垄断力。在电池和车厂的博弈中,我还是相信经济学、相信“微笑曲线”,到时候肯定是车厂会掌握相对大的话语权。

  丨周旭辉:三年左右,比较乐观地看到车企的头部效应显著,电池厂的话语权不会很强。一些小一点的电池厂被收购都不算坏结果,或许直接就灰飞烟灭了。

  丨周旭辉:未来一年内,碳酸锂目前15万元/吨的价格可能是相对高点,判断的依据还是看供需关系和成本曲线。明年锂矿供给会不断地释放,尤其是非洲、南美、澳矿等新产能,需求端虽有所增长但增速在下降,此外今年还有很多库存。所以我认为明年碳酸锂的供需平衡表会进一步恶化,价格会打到二三线企业的现金成本。

  丨周旭辉:制造业基本都是这个样子,尤其是大宗商品,例如铁矿石、铜、石油都有过类似走势。

  低点进场的,在2019年价格还没有大涨前就布局各地矿源,在价格相对高的位置产能已经释放的,就是本轮的收获者;在价格高于40万/吨、乃至60万/吨,再去买矿、股权、做贸易,就是本轮的失算者。

  丨周旭辉:评价今年A股的表现,我会用一个词——“五味杂陈”。对于新能源行业,今年我的判断是“供需逆转、创新突围”,明年应该是新周期的开始,可以更加积极看待和灵活应对。拿着“望远镜”和“放大镜”,在市场上还是能找到“金矿”的。

  丨周旭辉:光伏行业其实一直没有完全出清,因为它是一个容易扩产的行业。要等三线企业亏现金流一到两个季度,可能就没有新的进入者;二线企业在一级、二级市场不再轻而易举地获得融资,也不再积极扩产;一线企业打价格战打到自己的成本线附近,自己的头号竞争对手也没有死掉,也就没有继续打价格战的动力。凭我的经验,这个时间节点还要等12个月左右。

  丨财经头条:近期,隆基绿能“ALL IN”BC电池,通威股份却认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您支持谁?

  丨周旭辉:我观点还是相对明确的,比较看好BC电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边缘发电正面没有上下遮挡,发电面积相对较宽;第二,各种衰减更低,适用区域比较广泛,效率相对更高;第三,它其实是个平台技术,可以和其他技术如IBC、TopCon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生命力比较顽强的、效率相对高的发电技术。

  丨周旭辉:第一是新能源整车。的确这个市场的体量是最大的,理论上也会诞生最大市值、最大利润的公司。不过研究起来难度也比较大,要不断地跟踪爆款车型、公司市值变化,每个公司产品类型各不相同,还要研究竞争格局……但我确实认为整车是最值得期待和最值得研究的一个赛道。

  其次是创新技术。比如今年的复合铜箔,明年可以期待更多的新技术脱颖而出。新能源就是要靠不断地推陈出新和技术迭代,才让整个行业变得更好更强大,然后我们才能找到更便宜又好用的车。

  第三是上游,主要是锂矿。我认为它是周期之母,锂矿的价格怎么走,何时见底,代表着整个行业库存去化能达到的水平,推动中游各个加工环节的变化。产业链其他环节的价格趋势、利润率水平,要根据锂矿的价格变动,才能做出比较合理的推断。

  我个人认为,新能源行业其实蛮符合“进化论”的。当我们回顾历史,在2017年之前,隆基绿能并不是光伏领域的龙头公司,甚至有些名不见经传,主打差异化路线;而宁德时代在电池领域也是新面孔。未来的3-5年,谁会引领这个时代?有可能是一些更新的公司。这种不断迭代、推陈出新的现象正是行业自身规律的表现,新能源行业只有“不断奔跑”才能“停在原地”。

  【风险提示】文章内容为嘉宾独立观点,不代表财经早餐立场。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